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 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统筹开展全校学生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服务、指导与管理工作,设有签约服务办公室、对外联络办公室、就业指导研究室和创业指导办公室,并设有咨询服务大厅、就业指导与咨询室、就业面试室。
用人单位可通过登录北京交通大学就业资讯网()进行网上注册,注册用户可发布招聘信息、实习信息,预约线上、线下宣讲会和双选会。
进校宣讲的用人单位,宣讲会预约成功后需至少提前 1 个工作日登录北京交通大学就业资讯网,在【入校申请】板块提交宣讲会当日所有进校人员相关信息,同一单位进校人员不超过 2人,入校申请审核通过后可在宣讲会当日规定时段进校。
各用人单位如有本单位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推文,可通过企业邮箱将推文链接发送至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邮箱(),内容通过审核后,我校就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进行转发。
自动化与智能学院目前承担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智能装备与系统、人工智能(智能系统与应用)本科专业的建设。其中,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个专业均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工学博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人工智能”、“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工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博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多年来,学院所属学科专业的本科生深造率持续保持 63% 以上、就业率保持 98% 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 100%。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可溯源至1909年建校之初设立的邮电班,1949 年电信系正式建系后成为我校的传统特色优势学院之一。在学院建设的 2 个一级学科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 A 类学科。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电信学院设有 3 个本科专业,分别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设有 2 个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和一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设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及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硕士和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三年,我院本科生深造率达79%、就业率达97%,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就业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设备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星网等运营商,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科研院所,百度、阿里、字节、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就业行业涉及通信、电子、信息、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
学院学科实力雄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977 年成立)、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 年成立);拥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 个 :人工智能专业(2019 年成立,国家首批建设);拥有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建设了我校新一代信息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导向、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为核心的 OBE 教育理念,采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品德优秀、基础宽厚、思维创新、能力卓越、专业精深”的 IT 菁英人才,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行业的优秀人才。2021 年入选国家级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为 35 所入选高校之一。在科睿维安 5 月发布的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次进入到 ESI 全球前千分之一。
学院全力支持学生参与科研竞赛提升个人技能,指导本科生参加第 48 届 ICPC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和第 9 届 CCPC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获亚军 1 项、季军 1 项、10 金 5 银 5 铜,近 5 年来我校 ACM 校队在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累计在 ICPC 亚洲区域赛、CCPC 竞赛等国内外重量级程序设计类竞赛,斩获国家级奖项 128 项、省部级奖项 163 项。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教授 79 人,副教授 101 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国家级人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等众多高层次人才。
现设有 8 个系、30 余个教育与科研机构 ;拥有 1 个国家高端智库,1 个首都高端智库,1 个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1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学院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3 个,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10 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9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2 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 2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 1 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 个、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估专业 1 个。学院已成为国内首个一年之内通过三大国际认证的经管学院,标志着学院办学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一流水平。
经管学院不断拓宽与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证券、资产管理等金融业,铁路集团、交通建设集团等交通运输业以及通信科技领域等国家各大行业,毕业生就业领域普遍处于国家热点行业领域,学生就业的充分性、多元性及高质量特征显著。
交通运输学院与母校同庚,是我国近代铁路管理教育的发祥地,经过百余年的积淀,目前本科生专业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智能运输工程,其中交通运输专业分为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民航运输 4 个方向;研究生专业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物流工程与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
学院培养的学生一向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与出色的专业能力,以“敬业态度好,动手能力强”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领域涵盖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方向,大多数学生从事行业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交通强国”战略贡献着运输力量。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 1996 年,其前身是 1956年成立的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学院设有 3 个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覆盖 3 个一级学科和 1个二级学科、拥有 3 个类别的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 3 个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 个,省部级平台 9 个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2 个。
学院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服务交通基础建设为特色、全方位育人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多年来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卓越人才。
我院毕业生市场需求旺、发展空间广、就业质量高,主要就业单位有各大设计院、科研院所、高校、铁路局、房地产公司、软件企业、金融机构和施工单位等,为“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和构建“一带一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贡献力量。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设有 6 个本科专业,拥有 14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2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认证中心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学院 6 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 4 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校本科生 1500 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1000 余人。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遵循国际工程教育 OBE理念,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节能车竞技大赛和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学生毕业后主要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工业、汽车能源、电力电子、智能制造、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公司从事生产、研发和管理工作。
电气工程学院历史悠久,重点建设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并对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下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形成有力支撑,发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学科优势,突出轨道交通和新能源特色,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培养理念,秉承“知行”校训,面向轨道交通与电力能源领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养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两个特色专业方向。
数学与统计学院建设有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 4 个本科专业,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统计学、系统理论 7 个硕士点,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获信息与交通运筹学 111 创新引智基地。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数学进入 ESI 全球学科排名前 1%,统计与运筹学进入 ESI 全球学科排名前 5%,四大学科排行榜均榜上有名。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数学与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全国范围内对数学与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银行金融、信息科技、软件开发、国家机关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
物理工程学院作为学校应用基础学科和理工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涵盖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物理学、光学工程、力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建)、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光学工程属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下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材料科学 ESI 全球排名前1%,物理学科首次进入 ESI 世界前 1%。
学院专业建设特色鲜明,拥有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大师 ;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一体化学科体系,聚焦智能光电、纳米技术、半导体物理和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拥有 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领域包含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光电、图像与信息处理、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等。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研究生公共教学、文化教育中心等 8 个教研部(中心)。有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交大研究基地、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十余个科研机构。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哲学、科技哲学等七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语言与传播学院设有英语系、传播学系、欧亚语系、公共英语教学部 4 个系部和翻译硕士(MTI)教育中心。拥有北京市高等学校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智慧广电网络视听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交通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乌拉圭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丝路发展研究院等 4 个校级研究中心和语言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传播学研究中心等院级教研机构。设有 5 个本科专业,4 个硕士点。
学院在职教职工 152 人,其中专任教师 134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46 人 ;教授 17 人,副教授 55 人,讲师 60 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现有在校生 818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179 人,本科生 639 人(含二学位27 人)。
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主要就业去向包括国家机关、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等,毕业生多次获评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交通大学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双一流”建设、“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之下,学院在学科和科研上形成了外国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北京文化 / 文学外译、“一带一路”沿线国情研究、国际传播、网络舆论治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重要方向。“十三五”以来,学院获批各类科研项目近 20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 40 余项,发表 SSCI、AHCI、CSSCI 等高水平文章 150 余篇,出版著作近 40 部,发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文章 60 余篇,新增科研经费 3400 余万元。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 项、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国家级专业学会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卓越学术奖等奖项。
软件学院是教育部 37 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全国首批 33 所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软件工程”专业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曾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创新产教融合新型培养模式。实施“2+1+1”新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前两学年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三学年由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国内外教师与软件企业合作讲授专业课 ;第四学年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与华为、阿里云、青软等企业合作,通过产学合作实现“做中学、用中学”。获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筑与艺术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5 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设计学 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建筑学硕士、艺术硕士 2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实验中心,1 个实践创新中心,设有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书画院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 4 个校级研究平台。与美国、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等国家的诸多高校以及北京市政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铁路设计集团等 20 个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可从事城市与建筑领域内的规划、建筑、景观等设计类工作及理论研究、教育、开发、咨询和管理工作。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及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室内外环境、园林景观、平面广告、工业造型、展览展示、广告网络传媒、数字影像制作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法学院设有公法学系、国际法学系、民商经济法学系,并建有省部级平台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路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是北京市交通运输法学研究会会长所在单位。
法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法学一级学科下设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共五个二级学科方向。2022 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北交学专业综合评级位次为 A 级(2% - 10%),在全国法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 62 位。
法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各省市党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央国企等。
环境学院现有环境工程 ( 智慧环境与低碳技术 ) 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本科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能源与环境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硕士生,交通能源与环境工程、材料工程、土木工程、轨道交通运输等专业博士生。
学院有智能交通绿色低碳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 -- 国检集团智慧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抗生素 / 抗性基因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和机构,近 3年科研经费超 1.2 亿元。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精英化人才为目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学生综合能力强。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毕业生可从事环境监察、科研教学、规划设计、咨询评估、投资管理、建造运营、产品设计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学校、银行、国央企业、科研设计等,为生态文明、双碳、交通强国等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根据学校深入推进新一轮 双一流 建设的决策部署,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在交通运输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学院拥有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设置系统理论与复杂性、复杂交通系统建模与调控、综合交通系统分析与集成、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先后培养了包括“杰青”、“优青”、全国优博、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博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研究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等多项教学奖励。学院近年来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为 100%。就业方面签约单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留学院校包括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
2024 年,学院首次开启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系统)高考直招,秉承“注重数理基础,突出系统思维,强化理工交叉,融汇新兴技术”的理念,着力培养服务于智慧交通系统构建与运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为国家双一流学科,连续 5次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一或 A+。
系统科学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兴起的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基础性学科。学校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于 2001 年,在高自友教授等一批学科团队骨干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承担了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家创新研究群体、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100 余项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 /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近 30 项,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显著的成绩。系统科学学科在五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成功入选首轮和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 5 年位列榜首,在学校学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家保密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信息安全与保密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历史可追溯至 2001 年成立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中心,在信息安全方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2003 年自设信息安全二级学科,正式成立信息安全专业,并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2008 年信息安全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012 年评估为优秀),同年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 ;2011 年成立国家保密学院,为首都地区唯一一所国家保密学院,招收保密技术和保密管理专业本科生 ;2016 年获批全国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并快速发展时期 ;2019 年获批设立网络空间安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同年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承担“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学科方向上的建设工作。学院信息安全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保密技术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建有智能交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应用密码研究中心、中央和国家机关保密教育实训平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保密科研重点、铁路总公司重大等多项课题,在物联网安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密码协议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已应用在包括轨道交通、智慧交通安全、智慧城市等国内不同行业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和人才培养环境。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方位育人,已培养了一批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保密领域的专业人才,超 140人次在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中获奖,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大部分在国家政府部门、国防军工、知名网信企业、各大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
2020 年 7 月,北京交通大学成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体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 ( 简称詹天佑学院 )。詹天佑学院按照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求,构建多学科交叉机制、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提供多出口制度设计、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催生多方位综合变革。发挥交大“智慧交通”一流学科群优势,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教育改革,践行“本研贯通、学科融通、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世界胸怀、家国情怀,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引领智慧交通发展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学院2025 届本科毕业生 65 人,学生专业使命感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富有创新意识。
威海校区是北京交通大学“一校多区”布局中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的国际化校区,专业教师由北京交通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三方组成,旨在通过合作办学,引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目前校区共设有 7 个本科专业、2 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与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工商管理和会计学 6 个本科专业以及通信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 2 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是与兰卡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的专业。
校区教学环境优良,实践教学环境居国内领先水平。毕业生平均升学率达78% 以上,约 23% 的毕业生进入 QS 排名前 50 的世界名校继续深造。毕业生主要应聘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如 IT 行业、电信行业、金融行业、轨道交通行业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2025-07-20 DG视讯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 2025-07-20 DG视讯全国最好的职业学校排名
- 2025-07-20 职业教DG视讯育大学有哪些
- 2025-07-20 西安培华学院与DG视讯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正式签约
- 2025-07-20 DG视讯纵横点评 内蒙古职业本科教育破冰 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效应”